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 经典医案> 正文

重症肺炎并ARDS行机械通气合并双侧气胸

2010年11月27日 08:2939健康网
字号:T|T

  对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行机械通气合并双侧气胸1 例的护理总结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45 岁。发热3 d 伴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1 周入院。行机械通气治疗。针对ARDS 患者为小肺、湿肺、肺萎缩明显,呼吸机模式选小潮气量。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在第4 天出现应激性溃疡。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均为阳性,选择敏感抗生素。患者在机械通气第5 天后,先后出现两侧气胸,通过及时地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采取得当的护理措施,给予有创2无创序贯疗法 ,经过31 d 的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烦躁,是由于患者缺氧、感染导致处于应激状态,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警觉有关。护理人员经常用小白板与患者进行交流,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需要和心理动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2  饮食护理 合理的安排饮食,保证摄入量,胃肠营养和全静脉营养交替使用。严密监测呼吸、循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 3  药物的护理 严格掌握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时间,使用制酸药物保护胃黏膜,避免使用山莨菪碱解痉药,而导致的吸入性肺损伤。

  2. 4  参数的调节 患者的肺弹性差,肺泡萎陷和功能性残气量减少,有效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减少,因此以小潮气量通气,防止肺泡过度通气,通气量为6~8ml/ kg ,吸气压在30 ~ 35 cm H2O , FiO2 > 50 % , 使PaO2 > 60 mm Hg 或SaO2 > 90 % , PEEP 5 ~ 18cm H2O ,可以使萎陷的小气道和肺泡重新开放,达到改善氧合功能和肺顺应性的目的。

  2. 5  气道的管理 吸入气体加温、加湿。吸入气体的温度在32~36 ℃,相对湿度100 %;湿化罐内加无菌蒸馏水,24 h 湿化蒸馏水> 250 ml ,保持呼吸道通畅,评估吸痰的时机和痰液的粘稠度,给予适宜的湿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气囊滞留物吸痰法,吸痰前后给予高分数氧吸入2 min ,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 ,进食前后避免吸痰,以免造成误吸。采用低压气囊的气管插管,无需定时放气,但每4~6 h 做清除气囊滞留物,避免分泌物逆流,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的发生。

  2. 6  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做1~2 次口腔护理,根据p H 值选择漱口液,口腔分泌物1~2 周做1 次培养。保持全身皮肤的完整性,每1~2 h 更换体位,用气垫床或黍子褥子,降低剪切力;抬高床头30°~45°,利于气体交换,给予叩背护理,以利痰液排出。
 

  2. 7  气胸的护理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密闭性。液平面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60 cm ,妥善固定。针对两侧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瓶,采取缓冲式固定法,避免变换体位时,将引流管拔出。避免诱发气胸的因素,如用力持续咳嗽等。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管内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及有无气体逸出。搬动患者时,用两把血管钳将引流管双重夹紧,防止在搬动过程中发生引流管滑脱、漏气或引流液反流等意外情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观察两侧气胸切口的情况,敷料有无渗出,伤口敷料每1~2 d 更换1 次,有分泌物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使用呼吸功能训练器,加速胸腔内气体排出,促进肺尽早复张。每天更换无菌盐水水封瓶。如引流瓶无气体逸出1~2 d 后,夹闭1 d ,患者无气急、呼吸困难,透视或X 线胸片示肺已全部复张,拔除引流管,拔管后要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出、出血、皮下气肿等。

  2. 8  加强患者的监护 监测患者SaO2 。由于使用小潮气量,SaO2 维持在约90 %即可。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有无自主呼吸且与呼吸机是否同步。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体温波形变化,根据其症状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参数和对症处理。准确记录出入量,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变化。

  2. 9  预防院内感染 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的房间且有良好的消毒设施。限制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并用等离子消毒。每3~5 d 做痰培养检查,了解肺部感染的程度。

c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1999-2009 TH55.cn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