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 辩证施治> 正文

肺纤维化从“痹”论治

2013年06月15日 08:35
字号:T|T

  肺纤维化是一组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咳嗽、憋闷、喘息、气短为特点,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国内医家多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肺痿”或“肺痹”的范畴,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从“痹”论治是治疗肺纤维化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中医对“痹”的理解

  痹证,作为病名出现,临床以关节、肌肉痛和肢体(以上下肢为主)拘急,甚则影响屈伸为主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皮、肌、筋、骨、气血痹阻所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症因脉治》卷三:“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著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日痹。”

    痹者闭也,作为病理状态出现,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多种疾病。其主要病机是痹阻不通,临床多见气机的痹阻、痰瘀的痹阻等。《中藏经》:“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日痹。”除风寒湿诸痹外,还包括五体痹、五脏痹、十二经筋病等。笔者所讨论的从“痹”论治主要是指后者。

2“肺痹”的源流

    肺痹属五脏痹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的五处论述,揭示了肺痹的部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素问·痹论》日: “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日肺痹,发咳上气。”《素问·五脏生成》:“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日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不足,病肺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从内经的论述来看,其内因为少阴不足、房劳伤肾、营卫气逆,亦有外因风寒湿邪人舍于肺。临床可见咳喘上气、烦满、胸背痛等症。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在多个方面对于其定义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东汉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强调,在痹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湿邪”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亦可累及肺脏,而成肺痹之重症。华佗在《中藏经》中提出了七情致病的病因,并首创气痹之说,指出其病机主要为气机不畅。宋代诸多医术中开始倡导全蝎、蜈蚣、乌蛇等活血搜剔的虫类药进行治疗痹证,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较为新颖并实用的治疗方法。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首次提出五脏痹的具体治法:“五脏痹宜五痹汤,肝痹加酸枣仁、柴胡,心痹加远志、茯苓、麦门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实、砂仁、神曲,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黄,肾痹加独活、官桂、杜仲、牛膝、黄芪、萆藓等。”

    对于肺痹的根本病机及演变,清代的两位医家论述最为准确,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认为:“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夫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统辖一身之气,……气乃肺之充,而非肺乃气之主也,肺病则气病,……然肺痹即气痹也。……肺气受伤,而风寒

湿之邪遂填塞肺窍而成痹矣。”较好的解释了“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并进一步强调了肺痹病机重点在于气,治疗上也是反复强调益脏腑之气血,补正以助祛邪。并创立了一系列的治疗肺痹的方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提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而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说明了肺痹经络壅闭、气血凝滞之病机特点。

    综上所述,可见肺痹为痹证之重症,六淫邪气、饮食失节、七情所伤皆可致病,可由皮痹不已内舍于脏,也可本脏自虚、肾气亏虚而病,其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其病本为虚,标为肺气闭郁不行,气郁于上焦,渐之可见气滞血瘀,气滞痰阻、痰瘀互结等多种病机演变  。

3肺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及中医病机

    肺纤维化是一组以弥漫性肺损伤为主、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肺组织弥散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咳嗽、憋闷、喘息、气短。早期症状轻微,仅有轻度乏力或者咳嗽,逐渐出现憋闷、喘息等症状,多数患者中后期可有运动困难、动则喘甚、杵状指、爪甲青紫、面色紫暗、唇舌紫绛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部分患者难以寻求其病因。国内较多学者均赞同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肺痿”、“肺痹”的范畴  。其病因不外乎:六淫外邪、环境外毒、正气不足、肺肾亏虚  。本病病位在肺,而与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机当于本虚标实中求之,肺脾肾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本虚一方,痰浊(痰饮及痰热)、瘀血为标实一面,正虚与邪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者更虚、实者更实的病理特点,起病之初,多为六淫邪气反复袭肺,宣解不彻,邪滞气道,痹阻肺络,或因饮食情志所伤,内生痰瘀阻肺,肺失宣肃,继而病变迁延,痰夹瘀血碍气,津液不归正化,虚者更虚,实者更实,日久肺脾肾阳虚水泛,水饮瘀血凌心犯肺,渐成肺水、肺衰等危候,病机总以虚、痰、瘀为关键,寒热为其病性的主要临床转化  。

    由此可见,不管是将本病归属于“肺痿”还是“肺痹”,其病机的演变中出现了“痿”、“痹”夹杂的现象,这种情况和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是相吻合的,它直接反映出不管是肺脏自病还是他脏及肺,早期的气虚、气滞,中后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是主要的病机变化,而其中的气滞及痰瘀互结正是“痹”的特点,不仅仅是痹阻不通,亦存在缠绵难愈。因此,在其治疗中应当充分体现出行气通络、活血化痰的治疗方法。

4从“痹”论治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将从“痹”论治的方法运用于肺纤维化治疗的始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早期的肺纤维化患者,以气滞、气虚为主,治疗中可以增强行气的力量,中药可以重用川芎、黄芪,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即行气,亦活血,加用黄芪,补气药之长,可以增强益气行气之力。中后期患者临床可见杵状指、爪甲青紫、唇舌紫暗等血瘀之象,临床宜于加强活血通络之力,此时久病人络,瘀血痰浊相互搏结,胶阻于肺络,非一般的活血力量可以起效,用药当加重活血药的用量,并可以应用破血搜剔之品,临床可选川芎、丹参、三棱、莪术、乌蛇、全蝎等药物   。此时顽痰难化,亦当加用软坚散结、清化顽痰之品。

5  总结

  肺纤维化属于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但临床无论如何划分,其发展过程中早期即有气滞、气郁、血瘀等病机变化,中后期更可有痰瘀胶阻,痰瘀互结之象,其病程始终均体现有“痹”的特点,治疗中采用行气活血、祛痰通络的治疗方法,重用活血药及通络搜剔之品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1999-2009 TH55.cn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